为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医院推出36条医院就医体验提升。(一)提升患者诊前体验1.推广检查检验项目全预约。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检查检验全预约模式,有效补充原有单一现场检查检验预约方式。医师开具医嘱后,患者自助预约相关检查检验时间段,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现场等待和拥挤,统筹安排检查检验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2.推进互联网门诊建设。着力完善互联网门诊平台建设,畅通预约挂号、问诊交流、处方开具、检查检验预约、药品配送等服务。探索建立预就诊模式,对于诊断明确且因相同疾病就诊的复诊患者,医院,预约复诊所需的检查检验。制定互联网门诊管理办法,规范互联网门诊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强化监督与管理,明确奖惩机制,力争在年底全面推广应用。3.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教。成立健康宣教巡讲团,在医院内部利用就诊间隙进行健康宣讲巡诊,同时积极对接企事业单位进行健康宣教,展现医疗行业正能量,医院影响力。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制作小视频,宣传医学知识,医院和医学知识的了解。全力打造“科普直播”品牌,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患者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回应患者提问和反馈。启动“网红医生”培育工程,打造“网红医生”,提升新闻宣传质效。(二)提升患者门诊体验4.实施贴心服务“7+N”。在开展贴心服务“七个一”(一个住院小秘书、一张健康明白纸、一个温馨回形针、一张宣传教育单、一张服药提示卡、一个出院资料袋、一个贴心用药咨询)活动的基础上,实施贴心服务“7+N”。细化便民服务举措,如提供一个干手器、一个纸杯、一个订书机等;针对门诊就医特殊人群,增设适老化、适幼化、适残化等特色便民服务。5.构建多学科诊疗新模式。持续推进多学科诊疗中心建设,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促进不同学科间紧密合作与协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打造肺结节、妊娠期糖尿病等多学科诊疗品牌。对每月连续就诊3次以上的患者建立台账,通过及时回访并了解患者对多学科的诊疗需求,联系相关科室组织多学科会诊。加强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宣传力度,安排专人做好全程管理与服务。6.完善多层次门诊体系。完善以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知名专家门诊、专病门诊为主体的门诊体系,满足患者不同层次就医需求。着力推进专病门诊、知名专家门诊的建设,推动门诊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实施“全院一个诊室”,根据门诊患者就医需求,实时动态调配值班力量,提升门诊诊室利用效率。7.着力推进“三缩短”工程。持续推进“三缩短”工程(即缩短患者从进院到诊室、从诊室到检查室、从检查完成到报告出具时间),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内部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减少患者在就医各环节的等候时间,改善就医体验。8.推行“5+2”无假日专家门诊。推行“5+2”无假日专家门诊模式,满足患者不同时段就诊需求。充分利用共享门诊,合理编排节假日专家门诊班次;鼓励各科室弹性安排门诊时间,开展延时门诊、夜门诊等医疗服务形式。优化节假日专家门诊绩效激励方案,保障门诊运营效益。9.打造门诊新布局。按照“服务佳、流程优、效率高、效益好”的原则,优化门诊全流程布局,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门诊空间利用效率和效益。增设便民生活服务站、自助售货机、水吧、书吧、甜品站等高品质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满足患者等候间隙购物、就餐等多元需求。10.优化门诊就诊环境。加强卫生间、候诊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管理,强化巡视巡检和督导检查。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完善轮椅、平车、母婴室、尿布台等必要的便民设备设施。规范全院标识系统和导引系统,为患者提供明细准确的就诊导向。11.规范门诊礼仪着装。增加门诊导诊人员,修订门诊工作人员礼仪着装规范,对窗口服务工作人员开展规范化培训,提升窗口服务品质和内涵。医院专业形象,医院的信任感,医院新形象。12.提高门诊电子病历质量。优化电子病历系统,加强门诊电子病历模板管理,探索实施语音录入、手写板录入、智能提示、自动纠错等智能化升级,着力解决电子签名认证等瓶颈问题,确保其功能完善、操作便捷。强化门诊电子病历使用培训,制定门诊电子病历规范及管理办法,确保门诊电子病历质量持续提升,9月底前实现电子病历使用率80%以上。(三)提升患者急诊急救体验13.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强急诊急救平台建设,加大对院前急救支持力度,增加救护车及人员配置,推进基层急救站点建设工作,提高急诊急救出车率,保障急危重症病人及时救治。14.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效率。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中心建设,建立急诊急救高效衔接的流程,提高急诊急救服务效率。稳妥推进创伤中心实体化工作。持续推进规范化诊疗巡讲等活动。加强肿瘤MDT的规范化建设、日间化疗中心建设。(四)提升患者住院体验15.完善住院医疗服务制度。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丰富临床路径覆盖病种数量及内涵;推进日间医疗服务;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资料的互通共享,加强检查检验相关专业质量控制和管理;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的优势;持续推进康复与临床相关专科紧密协作的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加速康复外科体系建设,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16.提升临床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医院”建设;深入推进十大核心技术发展,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加强对新技术审查监管,确保新技术临床应用安全,对优秀技术和项目进行表彰奖励;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将多学科诊疗模式落到实处;搭建显微外科实验室等技术提升平台。17.探索成立入院准备中心。推进“全院一张床”工作,推行“预住院”服务模式,提升床位周转效率,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18.改善入出院付费报销服务。积极推进“先诊疗,后付费”惠民信用就医服务,推行“床旁入院、床旁结算”服务模式;调整优化医保报销流程,缩短患者报销等待时间,积极推进一站式报销、线上报销、自助报销,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五)提升患者诊后体验19.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稳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持续推进医联体、医院、专科联盟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下沉专家、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资源,加快促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妇幼一体化建设,加强与德州、淄博、东营、滨州等临近区县医院合作力度。积极推进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远程医疗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20.开展多元门诊服务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即时评价、实地调研、标准化病人体验式就诊等方式,在挂号收费、医保结算、门诊取药等服务窗口配置一键式电子评价器等设备,全面及时掌握患者满意度、意见建议和就医需求,对门诊就诊流程、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等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考核评价。21.加强出院患者管理与随访。建立出院患者随访档案和随访计划,通过电话、问卷、病员座谈会、院内意见箱、行风邮箱等多渠道及时了解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并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供就诊绿色通道,为患者诊后提供更好保障。回访过程中,注重收集病人的真实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22.推进门诊医保费用自助报销。积极推进新门诊系统职工医保报销信息化建设,减少患者二次报销环节,实现线上、自助机、窗口各缴费渠道的实时报销业务,门诊患者不需要去医保窗口排队,使用手机或院内自助机即可完成门诊费用实时报销结算。(六)改善贯穿医疗服务全程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23.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夯实基础护理,加强人文关怀,推进优质护理,试点开展全病程管理项目。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完善住院患者陪检陪护,提升住院体验。加强延伸护理服务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覆盖面。增设护理专科门诊,积极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拓展护理服务内涵。24.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推行用药交代服务,促进门诊药房发药用药交代信息化,为患者提供纸质版用药交代信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调整优化药学门诊位置,在综合楼门诊药房附近设置药学门诊,充分发挥药学门诊作用,为患者合理用药给予更有效、专业的药学意见。25.医院信息化建设。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医院建设力度,为改善医疗服务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支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eyangquexuehl.com/qynbzl/1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