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奉献,为脑瘫患儿撑起一片蓝天

——儿童脑病康复专科康复师团队故事

  

  我希望用微笑把爱传递给脑瘫患儿,用爱引导他们。在康复训练期间,他们任何一个细小的进步都会让我激动不已,哪怕几秒钟的眼神专注,哪怕是学会拍手这么简单。相信即使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给我回馈,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和追求的小幸福。“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教会他们生活的技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用微笑面对生活。尊重生命,为爱插上希望的翅膀。

——儿科 李政《尊重生命,为爱插上翅膀》

  康复训练虽然算不上地狱式的魔鬼训练,但对小小的孩子们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真的是既残酷又无奈。他们天生就需要比其他人更努力,所以我们康复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更严格地要求这些孩子。孩子们的眼神逃避退缩、哭声不断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的笑容可以变成甜甜的冰淇淋带给他们安慰和鼓励!面对这样的工作,我们更需要有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把工作做好,更需要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去让患者感受到我们无可挑剔的医疗服务。

——儿科 陈昱《爱岗敬业,奉献青春》

  在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聚的欢乐时刻,医院忙碌的照顾患者;在城市灯灭,大家安稳入睡的夜里,医院紧张的守护小朋友的健康;在对患者的疑惑解释耐心和细致要远远大于我们的孩子;即使在假期,科室里一个电话,也要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医院;病人的事情要高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儿科赵颜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今年8月,医院开展的“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中国医师节演讲比赛中,儿科三位青年医务工作者精彩的演讲赢得掌声连连。开篇只是截取了他们演讲稿中的部分片段,文中讲述的感人故事,医院儿童脑病康复专科里每天都在发生。

母子连心,永不言弃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家长和医生长期陪伴治疗,是他们康复的最大希望。祥祥是医院长期康复治疗的患儿,年祥祥妈妈由于妊娠高血压早产,造成新生儿脑部疾病,孩子1岁时翻身、走路都很困难。年祥祥父母带着孩子从竹山老家搬到医院来,一治就是7年。患儿妈妈说:“母子连心,如果看见孩子这样,不给他治疗的话,心里比什么都难受。”经过多年治疗,祥祥的情况渐渐好转起来,到学龄期时,祥祥妈妈把孩子送进医教结合班。看到孩子逐渐康复,并且可以治疗、学习两不耽误,妈妈打心眼儿里高兴,对医院儿科十分感谢。

学前教育,新的希望

  今年六岁的琪琪,在四岁时突发病毒感染,导致脑部受损,运动发育出现明显倒退,不能自己站立、行走。琪琪妈妈说“她本来是一个好好的孩子,然后突然变成这样,我很难过。”后经朋友介绍,琪琪父母来到医院求医。经过针灸、功能训练等一系列治疗手段后,孩子现在可以正常行走,只是姿势稍有点异常。琪琪自身的认知、发育情况都较好,再加上她的康复治疗效果良好,非常符合上医教结合班的条件。于是让琪琪像正常学龄前儿童一样接受学前教育,这也让患儿妈妈看到了新的希望。琪琪妈妈说:“老师结合患儿们的身体情况进行教育,上一段时间课后,孩子手灵活了很多,每个月的变化都很大。”

母爱源泉,放飞梦想

  笑笑因为“脑性瘫痪”,从出生不久就到儿科接受治疗,他的母亲是个精明要强的人,在起初治疗的过程中她带着诸多疑虑和焦急,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不断怀疑,对康复师们不停抱怨。经过科室康复医师对其长期细心的治疗,医师们的细致解释,护理姐妹的耐心开导,患儿母亲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坚定、信赖,把科室医护人员当做朋友和亲人。经过长达6年的康复治疗,笑笑终于回归到正常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中。笑笑母亲为儿科送来一面鲜艳的锦旗,并且特地找到十堰晚报,向晚报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她在6年求医过程中对儿科医护人员的深深谢意。

  面对繁重琐碎的工作,医院儿童脑病康复专科康复师团队从不抱怨,他们发自内心认为,爱上工作是一种幸福,愿意用双手带给孩子们一片新的蓝天。用特殊的方式尊重生命,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让坐着的孩子站起来,让站着的孩子走起来,让走着的孩子跑起来,为爱插上希望的翅膀,让他们在希望的天空下飞向明天!

儿科健康花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eyangquexuehl.com/xslqxqy/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