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s://m.39.net/pf/bdfyy/bdfyw/
随着半个月前1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和1例境外输医院康复出院,北京市新冠肺炎在院确诊病例全部清零。这背后,有一支重症救治的“特种兵”在攻坚克难。8月31日上午,“北京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题医院召开,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与防院感组重症救治分组组长、医院管理中心主任潘苏彦,与北京医院首席教授姜良铎、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莉莉等在沟通会上介绍了重症救治相关情况。“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重症医学对缓解病情、挽留生命至关重要,是降低患者病亡率的关键因素。”潘苏彦在总结回顾时说,实践证明,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重症救治策略是行之有效、科学高效的。0三方精锐打造重症救治“特种兵”重症医学介入越早,患者生还的希望越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2月时,在北京收治的患者中已经出现了10余例危重病例。为了更加精准有效地救治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北京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在医疗保障组专门成立重症救治分组。“2月16日,重症救治分组成立当天,我们根据新冠肺炎重型特别是危重型的病情特点和救治需要,统筹调配全市专家和诊疗力量,立即组建了覆盖重症医学、呼吸、循环、中医、护理等多学科的重症救治专家组,抽调骨干力量组成重症救治精锐团队,管理、专家、一线三方力量通力合作,形成了重症救治‘特种兵’,这支队伍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最大限度提高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潘苏彦特别介绍了“19+N”重症救治专家组和一线救治团队。“19+N”的19,指的是疫情初期至今长期参与会诊的19位专家,他们是:医院的周建新、蔡卫新,医院的席修明,医院的李昂、刘景院、王宪波,北医三院的马朋林,医院的许媛,医院的孙兵、李文雄、张雪静,医院的段美丽、金艳鸿,医院的侯晓彤,医院的姜良铎、王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景源,医院的史利卿,医院的李秀惠。19位专家各有专长。以重症医学专家为例,有的擅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有的擅长体外循环、有的擅长镇静镇痛、有的擅长营养支持。“19+N”的N,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随时请其他专业的专家进行会诊,如医院的消化科、医院的神经内科、医院的精神科等。“在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我们又请从武汉保卫战撤回的国家级专家组专家——医院的杜斌、医院的童朝晖、医院的刘清泉、医院的姜利进驻到医院隔离病房,与刘景院主任的团队以及随后加入的医院的周翔、李尊柱一起,组成了硬核专家组和一线救治团队,中西联手,精心施救,取得了新发地聚集性疫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零病亡的不凡战绩!”潘苏彦介绍,一线救医院医务人员和兄弟增援队伍组成,一线救治团队根据专家组会诊意见,具体执行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传染病及危重患者救治优势,共组织名医务人员直接参与了一线救治,其中佑安名,地坛名。同时我们从重症救医院抽调重症医学、心血管、体外循环等专业高年资医师和有经验护士,增援地坛、佑安两家医院。共抽调了人次,其中增援医院21人次,增援医院人次;医师57人次,护士人次,呼吸治疗师2人次,检验人员19人次,放射人员12人次。0“一人一策”精心精准高效施治根据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高龄老人多、基础疾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保障组重症救治分组制定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统一领导、明确分工、各有侧重、综合协调的顺畅工作体系,严格诊疗流程,通过建立每日会商会诊机制、每日筛查机制、中西医专家协同作战机制、资源统筹调配保障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到细节。重症“八仙”之一,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晖直接参加了新发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他介绍,依据前期武汉救治经验,新冠肺炎的部分轻型、普通型患者会演变为重型或危重型,大多数在起病后的第二周。因此,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患者重症救治关口前移,对收治在普通病房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及定期巡查,一旦出现氧合下降的趋势,或生命体征的变化,第一时间转入ICU。在ICU中一方面加强监护力度,另一方面积极给予干预,避免延误治疗。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是北京重症患者救治的一大特点。记者了解到,北京医院都实行了中西医双主任查房制度,对收治的90%以上的患者都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危重症患者中,中医药参与率在85%以上,中医院总有效率达到92%以上。特别是6月11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治疗率为91.54%,危重症的参与率为%。作为重症救治专家组中医组组长,北京医院主任医师姜良铎教授介绍了特色做法和显著成效:“中医组在国家方案基础上结合北京气候特点、已确诊患者的症候特点,先后制修订了五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提出了北京患者的病机及传变规律、治则治法及建议方药和中成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医药,中医药的早期干预预防,为减少重型和危重型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对重型、危重型患者,中医组还调动了首都国医名师、援鄂国家级中医救治组专家等顶级中医药专家参加会诊,提出治疗方案,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上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疫情期间,北京集中调配全市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源,共为医院调配和新增配置人工膜肺(ECMO)7台,经鼻高流量氧疗机19台、呼吸机70台、DR6台;调配床旁血气分析仪、床旁血凝分析仪、纤维支气管镜、各类输液泵等设备共台,为危重患者救治提供了充分的硬件保障。0医护齐心、医患同心共创北京奇迹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非常脆弱,治疗需要极其精细,对护理的要求极高。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医院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有效模式。以医院为例,为了克服医院、对于工作环境不熟悉等问题,该院“一名主帅,双护士长,三方沟通”:以驰援一线的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兵为主帅,所有医师必须贯彻主帅思想,所有护士落实主帅思想。护士混编分组,设置双护士长,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医生、护士、重症专家组三方医疗沟通机制,主帅、护士长与护理组长参加每日重症专家组会诊,沟通每名患者当日的注意事项及治疗要求,并随时调整落实到位。孙兵坚守在医院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一线84天,他每天带领团队对危重症患者尽早地开放气道,每日进行气管镜下的吸痰。对于这些高风险操作,医务人员毫无畏惧,用精心、耐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有一位危重型患者体重多公斤,对如此体重的患者每日实施俯卧位通气,本身就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力气活,对同时使用ECMO、呼吸机和床旁血液滤过装置,全身的管路多达十几条,每一条管路就是一条生命线的他来说,带着这么多管路进行俯卧位又要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更是个技术活,医生护士们每每选择在交接班的时候由2班人马8-10个人事先为他精心设置好点位图,规定每个点位医务人员的工作要点,每次给患者翻身,在防护服下的内穿衣全部湿透,再用体温把冰凉的内穿衣溻干。经过天的精心治疗,命悬一线的患者终于被医护人员从鬼门关里抢回了一条命,涂先生、马奶奶、王女士——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的背后,是医务人员的不抛弃、不放弃,彰显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考验’,是‘死中求生’的工作,充满各种挑战、不确定,压力巨大。”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说,我们不仅想把患者救活,更想把患者救好。5月13日,北京首例成功脱离ECMO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从医院康复出院。这位老年患者是北京市第一位成功脱离体外人工膜肺(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这位患者的救治中,充分体现了地坛重症医学科在这次新冠重症患者救治中积极倡导的一个理念,那就是在患者器官功能得到改善后,充分评估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对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重症医学科和康复师联合为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这样不仅能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机撤离,也可以使患者改善出院后生存质量,早日融入社会。记者:王天奡编辑:莫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eyangquexuehl.com/qynbzl/1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