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康复学习系列三十一脑瘫的诊治
专家简介 说到“脑瘫”这个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以往小孩一旦被确诊,大家都理所当然地预想了小孩以后的生活:智力低下,行为怪异,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刻板印象使得脑瘫对于任何家庭都是巨大又沉重的打击。可是脑瘫患儿的未来是注定该如此悲惨吗?医学发展至今,是否有什么治疗措施可以帮助这些患儿呢? 今天我们邀请了儿童骨伤科李战春教授,向大家介绍关于脑瘫的诊治和康复新发展。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 1 病因学研究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早产:早产是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感染与炎症 先天性畸形 宫内生长迟缓 多胎妊娠 胎盘病理 新生儿脑病 其他危险因素 2 诊断标准 4项必备条件及2项参考条件: 必备条件: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 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 反射发育异常 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参考条件: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 头颅影像学佐证(MRI、CT、B超) 3 临床表现 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 绝大部分患儿需在搀扶下方可行走,“剪刀”步态较严重。 轻症患儿可独自行走,呈较轻微的“剪刀”步态。 严重患儿仅能搀扶站立,不能行走。甚至需搀扶方能坐位。 4 临床分型 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型(6型) 痉挛型四肢瘫 痉挛型双瘫 痉挛型偏瘫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混合型 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分级(5级) 按照GMFCS0~2岁、>2~4岁、>4~6岁、>6~12岁、>12~18岁的5个年龄段粗大运动功能标准,功能从高到低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 5 脑瘫治疗与康复新进展 由于篇幅有限,关于脑瘫的详细治疗与研究进展,可经过扫描文末钉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ueyangquexuehl.com/xslqxqy/5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秋季新生儿怎么穿才能少生病儿科医生告诉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